过去一年,我经常往返于西藏日喀则和吉林长白山之间,两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建成启用后,我国的VLBI网由原来的“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观测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都大幅提高。
每次站在这些庞然大物前,我总忍不住思考:大科学装置的价值是否完全发挥出来了?显然,所有的大科学装置,最终都要服务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而非仅仅生成一堆数据。
以天文台为例,科学家每次申请的望远镜观测都会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数据得不到及时分析处理,出现科学家“占数为王”的现象,不利于科学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其实,国际上有不少重大天文成果就是研究团队从开放的存档数据中挖掘出来的。
我在张江科学城调研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的科学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大科学装置应该是一个产生数据、保存数据和开放共享数据的核心,但目前所产生的这些数据都到了各个课题组、研究组的手上,成了数据“孤岛”。
大科学装置的寿命可达数十年,它们将见证几代科学家的青春。我们的任务不是“占有”这些装置,而是让它们成为孕育创新的土壤。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感谢IT之家网友航空先生的线索投递!,网易今日发布了2023年第...
,vivo新款机型vivoS17手机即将开始预约,将会在5月31...
,《马拉松》是由Bungie开发和发行的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于1...
,联想在今年CES上发布了新款YOGAAIO9i一体机,采用了3...
,微星推出了多款新品,例如泰坦GP78HX。这款机型分为四个版本...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天津科技大学、...